2025年,“好房子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建设“好房子”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,也成为产业转型发展新赛道。
2024年10月,住建部举办《建设“好房子”暨“中国建造”高质量发展论坛》,论坛上发布了好住房、好社区、好小区、好城区“四好”系列标准。万科也积极参与相关工作,参编四本技术导则中的“好住房、好小区、好社区”三本。
其中,好小区/好社区的指标体系中,鼓励服务创新、空间创新和用地混合,提升社区活力和竞争力,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和居民精神生活需求,营造和谐友善的社区氛围。
是什么推动了城市的发展?“并不是建筑,而是小到其周围发生的活动、大到与城市独特历史的有机融合,带来了成功,多层次的有效互动形成了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。”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丹尼尔·亚伦·西尔(Daniel Aaron Silver)将此定义为“场景”。
近年来,各大城市愈发关注场景软实力。成都文广旅局曾通过发布“100个生活美学新场景”力证“向往的生活在成都”。
回到住区/社区维度,场景力意味着足够的社区浓度、周边居民的城市归属感,进而形成城市无形的竞争力。2023年,成都万科曾发布新一代产品理念,将其实践于后续开发的综合住区项目。通过这些理念的持续落地和迭代,有关社区场景的叙事徐徐展开。
这次,成都万科以年初入市的蜀都万科·锦上扬华为主要线索,分享近两年在社区场景打造的一些思考和实践。
人文
土地的性格 是场景力的人文底色
社区场景力的原点,始于对土地的敬畏。
锦上扬华南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,犀湖点缀其间;西邻西南交大教职工宿舍,雅称“交大五园”,其中“蓉杏园"紧挨着项目;东侧是石室蜀都犀浦中学(西南交通大学实验中学)(建设中);北邻环城生态绿带。
这片土地均在郫都区规划的7大未来公园社区之一一一王 -环交大未来公园社区范围内,即以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为中心,总面积约4.9平方公里,定位于校地创新摇篮。这也是成都目前唯一一个以高校命名的未来公园社区。
未来公园社区规划之下,相关部门、高校、蜀都川投、万科等“政、校、企”合力,探索共建全新的“校城一体化示范单元”。在这个示范单元内,人文共享、配套共用、片区共荣,是其显著的三大特征。核心在于,打破高校与城市边界,形成资源互通、功能互补的城市理想单元。
土地的文化属性,才是最高级的生产力。人文,是这片土地最耀眼的标签,既有面向过去的历史沉淀,又有面向未来的创新动能。这也是选择在此落地“锦”系产品的原因之一,建筑表情以东方文化为基底,与在地元素相结合。几个盒子空间功能的设置,同样有来自土地文化属性的考量。
无界
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围墙 打造人与人交互的景观界面
走进小区大门前,会先穿过近7000平的扬华公园。这是在项目红线外,投入近千万元打造的一体化公园。项目因此成为郫都区唯 一一个公园归家的社区。扬华公园并非简单的植被铺装,还设置了露营基地、儿童玩乐区、健身器械区等,供市民和业主娱乐休憩。
考虑到业主和周边居民真实生活需求,在公园里打造了约50平家门口的便利店、约100平的咖啡空间和约100平的公益图书馆。这些仿佛从公园中生长出来的功能空间,实现了“公园+消费”“公园+阅读”的场景基础。
朝里走,来到扬华公园商业盒子和住区16#楼架空层盒子之间的内庭院。这里依托架空层学习盒子与图书馆、咖啡厅,形成一个比较静谧的场景。借公园的几分春意,设计师为内庭院取名“书院吟翠”。
更妙的是,16#楼架空层四个主题盒子空间,通过落地窗与外部形成景观互动。未来交付后,沿着小区红线增设绿篱围墙,让“边界”隐于绿意中。
这样的处理方式,在菁弘万科·樟宜星光、万科·星光都会两个项目都曾落地。即将传统的围墙界面升级为住区公共开放空间,又在“超级界面”中加入体验和互动的基因,实现“有界面,无界限”的自然咬合。
共创
每个人都是美好生活场景师
西尔认为,各类设施和活动的不同排列组合创造出独特的场景,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、体验和情感共鸣。它可能激发人的探索欲,让人对本不会感兴趣的事物感兴趣、带来新的消费。它还能培养各类精神,并由此定义城市经济、居住生活和公共政策。
成都万科将“不同的排列组合”理解为共创,既在物理空间载体之上,多元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。
公园的生命力,离不开运营体系的支撑。扬华公园在打造之初就考虑到这点一一前5年由万科运营,5年后移交蜀都川投文旅公司长期运营。
扬华公园呈现之日,3个商业盒子空间均同期投运,其中“1+家”连锁便利店,由万科社商团队引入,主要考虑交付后为业主和周边居民提供24小时服务,解决日常基本生活所需。
咖啡馆引入郫都区网红咖啡品牌“何咖啡”,提供咖啡、轻餐、夜间精酿啤酒等业态服务。在咖啡品牌的选择上,项目团队有过多次讨论,结论是要找把咖啡当事业、有成熟的供应链并且在当地有口碑的品牌,保证其能持续稳定运营。何咖啡&Bar(交大店)投运后快速跃升大众点评郫都区咖啡热门榜、好评榜TOP1。
而蜀都万科社区公益图书馆,是项目与西南交大图书馆联合打造。作为西南交大图书馆流行动社会服务基地,可实现交大图书馆书籍系统打通、校外书籍借还。
架空层的功能盒子,涵盖教培室、多功能活动室、自习室、植物伴盒四大学习场景。除了考虑到与周边师生的互动,社区学龄业主之间的交流,还与成都市植物园合作,在童趣空间里持续开展植物认知的展览或甜蜜课堂活动,为孩子与自然更亲近、让孩子从小的认知更广阔。
目前,甜蜜课堂已落地万科多个住区,与街道办、周边学校师生、社区居民都有很好的链接。在武侯区,甜蜜课堂成为华兴街道南桥社区“林长制+教育”的载体,武侯区公园局还携手成都市植物园和成都万科,发布全省首张“二十四节气植物图”。在新都区,利用社区景观、植物盒子和城市绿地,成都市植物园、龙江路小学(新都校区)和成都万科共建社区植物生态多样性研学基地。
万科对于“好房子”的探索是自发和持续的,从技术端到场景端,从产品力革新到人文归属感,以更加系统的标准、更具颗粒度的执行要求,打破家庭、社区与城市的距离,连接不同的个体和场景,重新思考一种斩新的社区或生活形态。
有人认为,不是万科在营造生活,而是所有人真诚地参与生活。人人都是美好生活场景师。